物联网工程系统集成 考点总结

鸣谢

感谢兄弟的纸质笔记

image-20240703214232667


系统集成 (System Integration)

系统集成指的是通过软硬件的综合应用将系统或者其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以实现统一功能的过程。系统集成在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确保各部分协调运行。

系统集成的基本特征

  1. 功能集成:将各种功能模块、设备和子系统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2. 技术集成:跨越多个技术领域,涉及软件、硬件、通信、网络等。
  3. 应用集成:针对特定应用需求,选择和配置系统集成方案。
  4. 经济效益:通过系统集成,提高系统效率和性能,降低总体成本。

系统集成的要求

  1. 完整性:确保集成后的系统能实现预期功能。
  2. 技术可行性:确保集成过程中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3. 经济合理性:确保系统集成后的经济效益。
  4. 可靠性:集成后的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系统集成的分类

  1. 应用系统集成:针对特定应用需求,进行系统集成。
  2. 信息系统集成:将各种信息系统集成到一起,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3. 产品集成:将不同产品集成到一起,形成新的产品或系统。

系统集成的步骤

  1. 需求分析:明确系统集成的目标和要求。
  2.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设计系统集成方案。
  3. 实施:按方案进行系统集成。
  4. 测试与验证: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测试,确保其满足需求。
  5. 运行与维护: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运行维护,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系统集成的难点

  1. 复杂性:系统集成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系统结构复杂。
  2. 协调性:需要协调各个系统和部件之间的关系。
  3. 技术风险: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风险。

系统开发模型

常见开发模型

  1. 瀑布模型

    • 传统开发模型,按阶段顺序进行,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
    • 优点:结构清晰,易于管理。
    • 缺点:难以应对需求变化,开发周期长。
  2. 增量模型

    • 将系统开发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周期,逐步完善系统。
    • 优点:灵活应对变化,较早交付部分功能。
    • 缺点:系统架构难以一次性设计完整。
  3. 螺旋模型

    • 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增量模型的特点,通过多次迭代和原型开发,逐步完成系统。
    • 优点:风险管理好,灵活应对变化。
    • 缺点:复杂度高,成本较高。
  4. 快速原型模型

    • 通过快速构建原型,与用户互动,逐步完善需求和系统。
    • 优点:快速反馈,需求明确。
    • 缺点:容易导致系统架构不合理。
  5. V模型

    • 瀑布模型的改进版,将验证和确认活动对应到每个开发阶段。
    • 优点:质量保证好,缺陷早期发现。
    • 缺点:缺乏灵活性,不易应对变化。
  6. RAD模型

    • 快速应用开发模型,通过快速迭代和原型开发,缩短开发周期。
    • 优点:快速交付,灵活应对需求变化。
    • 缺点:适用范围有限,需较高的用户参与。

其他模型

  1. 生命周期法
    • 包括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和维护。
    • 强调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软件开发的关键点

  1. 需求分析

    • 明确系统需求,是系统开发的基础。
    • 需求变更管理是关键。
  2. 系统设计

    • 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决定系统架构和模块划分。
    • 设计应考虑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3. 实现与编码

    • 按设计实现系统功能,编写高质量代码。
    • 代码应易于理解和维护。
  4. 测试与验证

    • 确保系统功能和性能符合需求,发现并修复缺陷。
    • 测试应贯穿开发全过程。
  5. 部署与维护

    • 将系统投入运行,监控系统性能,进行维护和优化。
    • 应及时处理系统问题,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OSI 七层模型

  1. 物理层

    • 传输介质、信号传输。
    • 确保比特流的正确传输。
  2. 数据链路层

    • 数据帧的传输和错误检测。
    • 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3. 网络层

    • 路由选择和逻辑地址(IP地址)。
    • 负责数据包的传输和路径选择。
  4. 传输层

    • 端到端连接和数据传输。
    • 提供可靠的通信和数据完整性。
  5. 会话层

    • 会话管理和控制。
    • 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会话。
  6. 表示层

    • 数据格式转换、加密和解密。
    • 确保数据的正确解释和显示。
  7. 应用层

    • 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接口。
    • 如HTTP、FTP、SMTP等协议。

OSI 四层模型

  1. 链路层

    • 传输数据帧和错误检测。
    • 包括以太网、PPP等协议。
  2. 网络层

    • 路由选择和IP地址。
    • 负责数据包的传输。
  3. 传输层

    • 端到端连接和数据传输。
    • 包括TCP和UDP协议。
  4. 应用层

    • 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接口。
    • 如HTTP、FTP、SMTP等协议。

OSI 七层模型与四层模型对比

  1. 应用层

    • OSI 七层模型和四层模型都包括此层,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接口。
  2. 传输层

    • 两个模型都包括此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3. 网络层

    • 两个模型都包括此层,负责数据包的传输和路由选择。
  4. 链路层

    • 两个模型都包括此层,提供数据帧的传输和错误检测。
  5. 物理层(仅OSI七层模型):

    • 确保比特流的正确传输。
  6. 表示层(仅OSI七层模型):

    • 数据格式转换、加密和解密。
  7. 会话层(仅OSI七层模型):

    • 会话管理和控制。

MAC地址与IP地址关系

MAC地址

  • 定义:MAC地址是网络设备的物理地址,每个网络设备在生产时被赋予唯一的MAC地址。
  • 格式:MAC地址由48位二进制数表示,通常以12个十六进制字符表示。例如:E0-06-C6-29-8D-31。
  • 作用:在局域网内,MAC地址用于数据帧的传输。

IP地址

  • 定义:IP地址是网络层的逻辑地址,用于标识网络中的设备。
  • 格式:IPv4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表示,通常以点分十进制表示。例如:192.168.1.1。
  • 作用:在网络间传输数据包时,IP地址用于数据包的路由选择。

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

  • 过程:在数据链路层,IP地址需要映射为MAC地址以进行数据帧的传输。这个过程通过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
  • 示例
    • 主机A的IP地址:192.168.1.2
    • 主机A的MAC地址:E0-06-C6-29-8D-31
    • 主机B的IP地址:192.168.1.3
    • 主机B的MAC地址:00-0C-29-58-76-45
    • 当主机A向主机B发送数据时,首先通过ARP请求获取主机B的MAC地址,然后通过MAC地址进行数据帧的传输。

数据帧结构

+----------+----------+----------+----------+----------+----------+----------+
| 前导符 (8字节) | 目标MAC地址 (6字节) | 源MAC地址 (6字节) | 类型/长度 (2字节) | 数据 (46-1500字节) | 填充 (可选) | FCS (4字节) |
+----------+----------+----------+----------+----------+----------+----------+
  • 前导符:用于同步时钟信号。
  • 目标MAC地址:接收方的MAC地址。
  • 源MAC地址:发送方的MAC地址。
  • 类型/长度:数据类型或数据长度。
  • 数据:实际传输的数据。
  • 填充:当数据长度不足46字节时,需要填充以达到最小长度。
  • FCS:帧校验序列,用于检验数据的完整性。

image-20240703211200325

IP协议

定义

  • IP地址:网络设备在互联网上的唯一标识。
  • 格式:由32位二进制数表示,通常以点分十进制表示。例如:192.168.1.1。
  • 分类:A类、B类、C类、D类、E类。

IP地址的分类

  1. A类地址

    • 范围:0.0.0.0 至 127.255.255.255
    • 用途:用于大型网络
  2. B类地址

    • 范围:128.0.0.0 至 191.255.255.255
    • 用途:用于中型网络
  3. C类地址

    • 范围:192.0.0.0 至 223.255.255.255
    • 用途:用于小型网络
  4. D类地址

    • 范围:224.0.0.0 至 239.255.255.255
    • 用途:用于组播
  5. E类地址

    • 范围:240.0.0.0 至 255.255.255.255
    • 用途:保留地址

子网划分

  • 子网掩码:用于划分子网。例如:255.255.255.0。
  • 作用:通过子网掩码,可以将一个网络划分成若干个子网,提高网络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 例子:IP地址为192.168.1.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表示该网络可以有256个IP地址(包括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路由选择

  • 定义:路由选择是根据网络拓扑和路由表,选择数据包传输路径的过程。
  • 路由表:存储路由信息,用于指导数据包的转发。
  • 路由协议:用于动态获取和更新路由信息,如RIP、OSPF、BGP等。

IPv6

  • 定义: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提供128位地址空间,能够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和更高的安全性。

  • 特点

    • 128位地址空间,能提供约3.4×10^38个唯一地址。
    • 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 支持自动配置和多播功能。

交换机

定义

  • 交换机是一种能够在网络中实现数据帧转发的设备,通过交换机的端口进行网络设备间的连接。

作用

  • 在局域网中实现数据转发,提高网络性能,减少网络延迟。

功能

  • 主要功能是数据转发,依据目标MAC地址,将数据包发送到正确的端口。
  • 支持全双工和半双工通信方式。

类型

  1. 二层交换机

    • 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 依据MAC地址表(CAM表)进行数据转发。
    • 适用于小型局域网。
  2. 三层交换机

    • 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结合了路由器的一些功能。
    • 依据IP地址进行数据转发。
    • 适用于大型网络,能够实现跨网段的数据转发。

VLAN(虚拟局域网)

  • 定义: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虚拟局域网,提升网络管理和安全性。
  • 作用:减少广播域,提高网络性能和安全性。

配置与管理

  • 静态配置:手动配置交换机的参数和路由信息。
  • 动态配置:通过协议(如STP)自动配置,适应网络拓扑变化。

网络拓扑

  • 单层拓扑:只有一个交换机,适用于小型网络。
  • 多层拓扑:多个交换机组成,适用于大型网络,通常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技术参数

  • 包转发率:交换机处理和转发数据包的能力,通常用Mpps(每秒百万数据包)表示。
  • 端口数量:交换机的接口数量,常见的有24口、48口等。
  • 背板带宽:交换机内部数据传输的总带宽,决定交换机的整体性能。

使用与维护

  • 交换机应放置在通风良好的机房中,定期检查和维护,保持设备正常运行。
  • VLAN配置合理,保证网络安全和高效运行。

路由器

定义

  • 路由器是网络层的硬件设备,通过不同网络的连接,依据目标IP地址决定数据包的转发路径。

路由器的组成

  1. 硬件

    • 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接口卡等硬件设备。
    • 消耗电力,生成热量,需要散热。
  2. 软件

    • 路由器操作系统,控制硬件运作和路由选择。

路由选择

  • 路由器依据预设的算法和协议,选择最佳路径转发数据包。
  • 动态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等,能够根据网络状态动态调整路由。
  • 静态路由:手动配置的固定路由路径。

路由表

  • 定义:存储网络路径信息的表格。
  • 作用:根据路由表,路由器能够决定数据包的转发路径。

路由器的功能

  1. 数据转发

    • 依据目标IP地址,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传送到另一个网络。
    • 使用路由表进行路径选择。
  2. 协议转换

    • 支持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数据转换。

路由协议

  1. RIP协议

    • 定义: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 特点:使用UDP封装,简单易用,适用于小型网络。
  2. OSPF协议

    • 定义: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 特点:适用于大型网络,支持多路径路由,动态调整。
  3. BGP协议

    • 定义:边界网关协议,是一种用于互联网的外部网关协议。
    • 特点:适用于跨自治系统的路由选择,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路由器的类型

  1. 直连路由

    • 直接连接的网络设备之间的路由。
  2. 静态路由

    • 手动配置的固定路由路径。
  3. 动态路由

    • 使用动态路由协议,根据网络状态自动调整路由路径。

路由器的应用

  • 家庭网络:连接家庭内部网络和互联网。
  • 企业网络:连接企业内部网络,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连接。
  • 数据中心:处理大量数据流量,提供高性能的网络服务。

NAT(网络地址转换)

定义

  •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在IP地址之间进行转换,用于在多个设备共享单个公共IP地址。

作用

  • 地址复用:允许多个私有IP地址共享一个公共IP地址,从而节约IP地址资源。
  • 安全性:隐藏内部网络结构,防止外部网络直接访问内部设备。

类型

  1. 静态NAT

    • 每个内部IP地址都对应一个唯一的公共IP地址。
    • 适用于需要固定IP的设备。
  2. 动态NAT

    • 一组内部IP地址共享一组公共IP地址。
    • 公共IP地址是动态分配的。
  3. 端口地址转换(PAT)

    • 也称为NAT重载,将多个内部IP地址映射到单个公共IP地址,但使用不同的端口号。
    • 最常用的NAT类型。

技术实现

  • NAT路由器或防火墙通过修改IP数据包的源IP地址或目标IP地址进行转换。
  • 维护一个NAT表,记录内部IP地址和公共IP地址的映射关系。

优点与缺点

  • 优点
    • 节约公共IP地址。
    • 提高网络安全性。
  • 缺点
    • 增加网络延迟。
    • 破坏端到端的通信模型。

WLAN(无线局域网)

定义

  •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局域网内设备的互联。

特点

  • 不需要有线连接,使用射频技术传输数据。
  • 覆盖范围较广,适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

技术标准

  • 基于IEEE 802.11标准,常见的有802.11a/b/g/n/ac等。
  • 工作在2.4GHz和5GHz频段。

频段与信道

  1. 2.4GHz频段

    • 覆盖范围广,穿透性好。
    • 共有13个信道(1-13),信道间隔5MHz。
  2. 5GHz频段

    • 传输速率高,干扰少。
    • 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 共有多个信道,信道间隔20MHz或40MHz。

安全性

  • WLAN通常采用加密技术,如WPA、WPA2,保护无线通信的安全性。
  • 通过设置SSID和密码,限制非法设备的接入。

无线局域网

设备类型

  1. 无线站(STA)

    • 终端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2. 接入点(AP)

    • 用于连接STA到有线网络的设备。
  3. 基本服务集(BSS)

    • 一个AP及其连接的所有STA组成的网络。
    • 独立基本服务集(IBSS):没有AP的对等网络,适用于Ad-Hoc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模式

  • 基础设施模式

    • STA通过AP连接到有线网络。
  • Ad-Hoc模式

    • 设备直接相互通信,无需AP。

典型应用

  • 家庭网络:通过AP连接多个设备到家庭网络。
  • 企业网络:通过多个AP提供大范围的无线覆盖。

串口通信

定义

  • 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
    • 一种异步串行通信协议。
    • 数据按位传输,通常用于短距离、低速率通信。

特点

  • 全双工通信

    • 同时支持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 带时钟串行通信

    • 无需同步时钟信号。

引脚

  • TX(传输端):发送数据。
  • RX(接收端):接收数据。
  • GND(地):接地信号。

电平标准

  • TTL(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

    • 高电平:代表逻辑1,通常为2V以上。
    • 低电平:代表逻辑0,通常为0.8V以下。
    • 优点:低成本、低功耗。
  • RS-232

    • 用于较长距离的串口通信。
    • 高电平:+12V。
    • 低电平:-12V。

典型应用

  • 嵌入式系统:用于微控制器之间的通信。
  • 计算机外设:如键盘、鼠标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

串行通信电平标准

好的,以下是TTL、RS-232和RS-485的对比列表:


串行通信电平标准对比

特性 TTL RS-232 RS-485
工作模式 单端传输 单端传输 差分传输
逻辑1电平 ≥ 2V -3V 至 -15V -2V 至 -6V
逻辑0电平 ≤ 0V +3V 至 +15V +2V 至 +6V
传输距离 < 1米 < 15米 < 1200米
传输速率 10Mb/s 20Kb/s 10Mb/s
传输模式 单工 全双工 半双工
逻辑格式 正逻辑 负逻辑 负逻辑

CAN总线

分类

  1. 高速CAN

    • 速率:1Mbps
    • 距离:≤40米
  2. 低速CAN

    • 速率:40Kbps
    • 距离:1000米

信号线电压

  • CAN-H

    • 显性:2.5V
    • 隐性:3.5V
  • CAN-L

    • 显性:2.5V
    • 隐性:1.5V

CAN数据帧结构

  • 数据帧远程帧错误帧过载帧
  • 帧格式
    • 起始位、仲裁场、控制场、数据场、CRC场、确认场、结束场。
    • 标准帧有11个标识符位,扩展帧有29个标识符位。

Modbus通信

定义

  • Modbus通信:一种用于PLC和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协议,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

通信方式

  • Modbus RTU:基于串行通信,采用二进制编码。
  • Modbus ASCII:基于串行通信,采用ASCII编码。
  • Modbus TCP/IP:基于以太网通信。

数据模型

  • 离散输入:单个位,读取外部设备状态。
  • 线圈:单个位,控制外部设备状态。
  • 输入寄存器:16位,读取外部设备数据。
  • 保持寄存器:16位,存储和读取外部设备数据。

Modbus功能码

  • 0x01:读取线圈状态
  • 0x02:读取离散输入状态
  • 0x03:读取保持寄存器
  • 0x04:读取输入寄存器
  • 0x05:写单个线圈
  • 0x06:写单个寄存器
  • 0x0F:写多个线圈
  • 0x10:写多个寄存器

数据帧结构

  1. RTU模式

    • 启动位、地址码、功能码、数据、CRC校验、停止位。
  2. ASCII模式

    • 启动字符、地址码、功能码、数据、LRC校验、结束字符。
  3. TCP模式

    • MBAP报头、地址码、功能码、数据。

Web服务器

定义

  • Web服务器:用于存储和提供Web页面访问的服务器。

主要功能

  • 响应客户端请求:处理浏览器发送的HTTP请求,返回对应的Web页面。
  • 数据处理:可以与后台数据库进行交互,动态生成内容。
  • 负载均衡:通过分发请求,提高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常见服务器软件

  • Apache:开源Web服务器软件,广泛使用,支持多种操作系统。
  • Nginx:高性能Web服务器,常用于反向代理和负载均衡。

HTTP协议

  • 定义: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在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
  • 特点
    • 无状态协议:每次请求都是独立的,不会保留之前的请求信息。
    • 灵活性:支持多种数据格式传输,如HTML、JSON、XML等。

常见端口

  • HTTP:默认端口80
  • HTTPS:默认端口443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定义

  •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简单、高效的传输服务。

特点

  • 无连接:发送方和接收方不建立连接,直接发送数据。
  • 不可靠传输:不保证数据包的有序到达和正确传输,不提供重传机制。
  • 高效:传输速度快,适用于实时应用,如视频流、在线游戏等。

UDP数据包结构

  • 头部字段
    • 源端口:发送端口号(16位)。
    • 目的端口:接收端口号(16位)。
    • 长度:UDP头部和数据的总长度(16位)。
    • 校验和:检验数据完整性(16位)。

使用场景

  • 实时通信:如语音、视频传输,需要快速传输,允许少量数据丢失。
  • 广播和多播:UDP支持广播和多播传输,适用于发送数据给多个接收方。
  • 简单请求-响应通信:如DNS查询,传输数据量小,通信时间短。

UDP Socket编程接口

  1. 主要函数

    • socket():创建套接字。
    • bind():绑定地址和端口。
    • sendto():发送数据。
    • recvfrom():接收数据。
    • close():关闭套接字。
  2. 使用示例(伪代码)

    using System.Net;
    using System.Net.Sockets;
    
    Socket udpSocket = new Socket(AddressFamily.InterNetwork, SocketType.Dgram, ProtocolType.Udp);
    IPEndPoint endPoint = new IPEndPoint(IPAddress.Any, 11000);
    
    // 绑定端口
    udpSocket.Bind(endPoint);
    
    // 发送数据
    byte[] sendBuffer = Encoding.ASCII.GetBytes("Hello, UDP!");
    IPEndPoint sendEndPoint = new IPEndPoint(IPAddress.Broadcast, 11000);
    udpSocket.SendTo(sendBuffer, sendEndPoint);
    
    // 接收数据
    byte[] recvBuffer = new byte[1024];
    EndPoint recvEndPoint = new IPEndPoint(IPAddress.Any, 0);
    int recvLength = udpSocket.ReceiveFrom(recvBuffer, ref recvEndPoint);
    string recvMessage = Encoding.ASCII.GetString(recvBuffer, 0, recvLength);
    
    // 关闭套接字
    udpSocket.Close();

TCP(传输控制协议)

定义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

特点

  • 面向连接:在传输数据前,通信双方必须建立连接(即三次握手)。
  • 可靠传输:通过确认应答、重传机制和流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 有序传输:数据包按发送顺序接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

三次握手

  • 目的:建立可靠的通信连接,保证通信双方的同步。
  • 过程
    1. SYN: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
    2. SYN-ACK: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返回确认报文。
    3. ACK:客户端接收到确认报文,发送最终确认。

四次挥手

  • 目的:断开连接,释放资源。
  • 过程
    1. FIN:主动关闭方发送断开连接请求。
    2. ACK:被动关闭方确认接收到请求。
    3. FIN:被动关闭方发送断开连接请求。
    4. ACK:主动关闭方确认接收到请求,断开连接。

数据传输

  • 确认应答:每个数据包发送后,接收方必须发送确认应答。
  • 超时重传:如果发送方在指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应答,会重传数据包。
  • 流量控制:通过滑动窗口机制,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标志位

  • SYN:同步序列编号,用于建立连接。
  • ACK:确认序列编号,用于确认接收到的数据。
  • FIN:释放连接,用于断开连接。
  • RST:重置连接,用于异常断开连接。
  • PSH:推送数据,用于快速传输数据。
  • URG:紧急指针,用于标记紧急数据。

使用场景

  • 文件传输:如FTP协议,保证文件完整传输。
  • 电子邮件:如SMTP协议,保证邮件的可靠传输。
  • 网页浏览:如HTTP/HTTPS协议,保证网页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定义

  • JSON: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人和机器读取和编写。常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

特点

  • 易读性:使用键值对的格式,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 轻量级:相比XML,JSON格式更为简洁,占用带宽更小。
  • 数据类型支持:包括字符串、数字、对象、数组、布尔值和null。

常见用途

  • 数据传输: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交换数据。
  • 配置文件:存储配置参数,替代传统的INI和XML格式。
  • 数据存储:适用于NoSQL数据库,如MongoDB。

示例

{
  "name": "Alice",
  "age": 25,
  "address": {
    "street": "123 Main St",
    "city": "Wonderland"
  },
  "phoneNumbers": [
    {"type": "home", "number": "123-456-7890"},
    {"type": "work", "number": "987-654-3210"}
  ]
}

解析与生成

  • 解析:将JSON字符串解析为对象或数据结构。
  • 生成:将对象或数据结构序列化为JSON字符串。

生成JSON字符串

using System;
using Newtonsoft.Json;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
    {
        var person = new
        {
            name = "Alice",
            age = 25,
            address = new {
                street = "123 Main St",
                city = "Wonderland"
            },
            phoneNumbers = new[] {
                new { type = "home", number = "123-456-7890" },
                new { type = "work", number = "987-654-3210" }
            }
        };

        // 生成JSON字符串
        string jsonString = JsonConvert.SerializeObject(person, Formatting.Indented);
        Console.WriteLine(jsonString);
    }
}

解析JSON字符串

using System;
using Newtonsoft.Json;
using Newtonsoft.Json.Linq;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
    {
        string jsonString = "{\"name\": \"Alice\", \"age\": 25, \"address\": {\"street\": \"123 Main St\", \"city\": \"Wonderland\"}, \"phoneNumbers\": [{\"type\": \"home\", \"number\": \"123-456-7890\"}, {\"type\": \"work\", \"number\": \"987-654-3210\"}]}";

        // 解析JSON字符串
        JObject data = JObject.Parse(jsonString);

        // 访问数据
        Console.WriteLine(data["name"]);  // 输出: Alice
        Console.WriteLine(data["address"]["city"]);  // 输出: Wonderland

        // 访问数组中的数据
        foreach (var phone in data["phoneNumbers"])
        {
            Console.WriteLine($"{phone["type"]}: {phone["number"]}");
        }
    }
}

DRM数据库访问

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 UI层(User Interface Layer)

    • 负责与用户交互,展示数据并接收用户输入。
    • 包含窗体、控件、页面等。
  2. BAL层(Business Access Layer)

    • 负责处理业务逻辑。
    • 包含业务规则、数据验证等。
  3. DAL层(Data Access Layer)

    • 负责与数据库的直接交互。
    • 包含数据库访问、数据存储和检索等。

DRM数据库访问

  • 定义:DRM(Database Resource Management)用于管理数据库资源和访问。
  • 主要功能
    • 提供对数据库的访问接口。
    • 处理数据库连接、查询、更新等操作。

示例代码(C#)

数据库连接与查询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
    {
        string connectionString = "your_connection_string_here";
        using (SqlConnection connection = new Sql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
            connection.Open();
            string query = "SELECT * FROM Students";
            SqlCommand command = new SqlCommand(query, connection);

            using (SqlDataReader reader = command.ExecuteReader())
            {
                while (reader.Read())
                {
                    Console.WriteLine($"{reader["ID"]}, {reader["Name"]}, {reader["Age"]}");
                }
            }
        }
    }
}

插入数据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
    {
        string connectionString = "your_connection_string_here";
        using (SqlConnection connection = new Sql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
            connection.Open();
            string insertQuery = "INSERT INTO Students (Name, Age) VALUES (@Name, @Age)";
            SqlCommand command = new SqlCommand(insertQuery, connection);

            command.Parameters.AddWithValue("@Name", "John Doe");
            command.Parameters.AddWithValue("@Age", 21);

            int rowsAffected = command.ExecuteNonQuery();
            Console.WriteLine($"Rows inserted: {rowsAffected}");
        }
    }
}

更新数据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
    {
        string connectionString = "your_connection_string_here";
        using (SqlConnection connection = new Sql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
            connection.Open();
            string updateQuery = "UPDATE Students SET Age = @Age WHERE Name = @Name";
            SqlCommand command = new SqlCommand(updateQuery, connection);

            command.Parameters.AddWithValue("@Name", "John Doe");
            command.Parameters.AddWithValue("@Age", 22);

            int rowsAffected = command.ExecuteNonQuery();
            Console.WriteLine($"Rows updated: {rowsAffected}");
        }
    }
}

删除数据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
    {
        string connectionString = "your_connection_string_here";
        using (SqlConnection connection = new Sql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
            connection.Open();
            string deleteQuery = "DELETE FROM Students WHERE Name = @Name";
            SqlCommand command = new SqlCommand(deleteQuery, connection);

            command.Parameters.AddWithValue("@Name", "John Doe");

            int rowsAffected = command.ExecuteNonQuery();
            Console.WriteLine($"Rows deleted: {rowsAffected}");
        }
    }
}

UI层示例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

public class MainForm : Form
{
    private Button loadButton;
    private DataGridView dataGrid;

    public MainForm()
    {
        loadButton = new Button { Text = "Load Data" };
        loadButton.Click += LoadButton_Click;

        dataGrid = new DataGridView { Dock = DockStyle.Fill };

        Controls.Add(loadButton);
        Controls.Add(dataGrid);
    }

    private void LoadButton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这里调用BAL层的方法获取数据
        var data = BusinessLogic.GetData();
        dataGrid.DataSource = data;
    }
}

BAL层示例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public static class BusinessLogic
{
    public static List<Student> GetData()
    {
        // 这里调用DAL层的方法获取数据
        return DataAccess.GetStudents();
    }
}

DAL层示例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

public static class DataAccess
{
    public static List<Student> GetStudents()
    {
        List<Student> students = new List<Student>();
        string connectionString = "your_connection_string_here";

        using (SqlConnection connection = new Sql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
            connection.Open();
            string query = "SELECT * FROM Students";
            SqlCommand command = new SqlCommand(query, connection);

            using (SqlDataReader reader = command.ExecuteReader())
            {
                while (reader.Read())
                {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
                    {
                        ID = (int)reader["ID"],
                        Name = reader["Name"].ToString(),
                        Age = (int)reader["Age"]
                    };
                    students.Add(student);
                }
            }
        }

        return students;
    }
}

Student类定义

public class Student
{
    public int ID { get; set; }
    public string Name { get; set; }
    public int Age { get; set; }
}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
';